 胡马嘶秋风 马泉艺
王 蒙
1973年,我和一个连环画创作组去了伊犁,和马泉艺一起先后赴伊宁县、新源、特克斯等地搜集素材和写生。他性情倔强,天资聪慧,勤学好问,特别是对绘画专业非常刻苦,走哪儿画哪儿,大小速写本从不离身,他写生的对象大部分是哈萨克牧民肖像,或是人物的各种瞬间动态,还有马群、骆驼、牧羊犬等。每日清晨我们骑着马从一个牧业队翻山越岭到另一个牧业队,每次外出他的大小速写本都画得满满的,晚上点着马灯埋头整理当天的速写稿……就这样多年的积累和探索使他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从大型历史题材的作品《张骞》、《吐尔扈特东归》、《古牧地大战》到新疆民俗传统题材的《叼羊》、《姑娘追》等都流露着泉艺对马背民族的热爱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北京我也时而看到他的作品。一次在钓鱼台国宾馆看到一幅名为《胡马嘶秋风》的作品,构图有气势,整体效果大气,泼墨淋漓,挥洒自如。画面上是一位哈萨克姑娘从自己的坐骑上欲纵身跃向另一匹马背上,将要降服头马的瞬间。从立意构图笔墨等方面都愈益成熟,仔细一看落款原来是马泉艺,心里不禁感到一阵欣慰。还有一次是在人民大会堂看到一巨幅名《塔什库尔干之春》的作品,觉得这幅画的风格有些眼熟,再一看下面的落款又是泉艺。画面上十数位身着盛装的塔吉克姑娘骑着马从正前方迎面扑来,有一种立体西画宽银幕的感觉。
后来听说泉艺曾多次赴美国、日本等国成功地举办了多次个人画展,并且赢得了国内外各界的好评。回想起我们最初是相识于伊犁河畔,如今已有30年的沧桑。泉艺的创作思想和他的作品都已经大大发展和丰富了,使我更加高兴的是在这漫长的30年间,他一直都很用功,他的画笔和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新疆,是新疆这块热土养育了他,是改革开放的时代造就了他并给了他很多的机会。虽说泉艺现已是花甲之年,但在中国画坛上尚属少壮,我期待着泉艺新的飞跃。
|